研发与技术
1、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东方红享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流的空间搭载资源、全球领先的空间诱变、分离、提纯技术,为航天健康科技产品的持续研发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础。
2、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和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唯一机构,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东方红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技术研发上科研共享,致力于航天医学成果民用转化,让航天科技造福普通民众。
3、东方红宇航员保健功能研究室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批准建立的、国内率先进行航天医学成果民用转化的实验室,集结了国内顶尖的航天医学、生物工程、营养学专家,致力于航天医学民用产品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科技专利产品。
4、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东方红公司与钱学森实验室空间生物研究部建立联合实验室,大力开展空间生物实验,加强空间生物技术应用、航天医学成果转化与市场结合,让航天生物产业更好地服务经济、改善民生。
5、航天东方红抗衰老研究中心
2018年东方红公司成立抗衰老研究中心,加强与国际抗衰领域专家、科研机构合作,投入更多科研力量开发先进的抗衰老系列产品,用科技的力量对抗衰老,管理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6、空间生物主动健康研究院
依托主动健康技术,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慢病健康管理等关键问题,创新并倡导“零级预防”的理念和方法,将航天技术、航天医学、现代医学、传统中医医学等技术与理论相结合,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
7、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
东方红公司与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大力开展航天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研究,通过“天为地用”和“地为天用”的运行模式,推进航天技术在民生领域的转化。
“空间诱变育种”又称航天育种,已成为中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大特色。即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微生物、植物、农作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高洁净等特殊环境作为诱变因子,使生物产生遗传性变异,返回地面后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培育,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株或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以获得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生物成果。
空间环境因子所产生的效应,为生物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空间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变异稳定、变异快等诸多优点。据统计,空间诱变育种的变异率可达4%以上,而地面自然变异的概率仅为二十万分之一。
早在1987年,我国就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育种的试验研究,至今为止,我国先后在10多颗返回式卫星和多艘飞船上进行了数千个微生物菌种、农作物及植物种子的搭载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作为中国空间生物技术应用的领航者,公司多次利用神舟号飞船及实践八号卫星进行菌种诱变研究,搭载了紫红曲霉菌、东方红1号酿酒酵母菌、辅酶Q菌种、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紫杉醇真菌、灵芝(赤芝)等微生物菌种,积累了空间环境诱变、地面筛选等方面丰富的科研经验,开发出以天曲、辅酶Q10、宇航口服液为代表的航天生物制品,创造了航天生物产业化的成功先例。


空间实验室 航天科技人员将搭载物放入返回舱
二、航天医学成果民用转化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首次载人航天的正式实施,人类医学的前沿学科——“航天医学”应运而生。
航天医学是空间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太空中的各种特殊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探讨其机理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目的是保障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能够健康有效地工作。 航天医学包括航天实施医学(如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医监、医保、航天食品)和航天基础医学(如失重生理效应及其对抗措施及航天环境医学)。
2005年10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它的前身就是有着37年历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我国唯一从事载人航天领域中有关航天医学和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研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我国的航天员选拔与训练基地。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突出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特色,注重载人航天中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为我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与健康保障。
2005年9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战略合作,在技术研发上科研共享,致力于航天医学成果民用转化,为中国航天科技民用化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三、航天技术应用
航天技术是20世纪中叶飞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3万种民用产品得益于航天技术,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
中国航天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随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创新发展,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技术悄然转化成各类便民“福利”。从航天特车到抗震神器,从北斗导航到航天蔬菜,从CT机到气垫鞋,从太空食品到疏水外套,航天技术应用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中坚力量,东方红公司从1997年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航天生物、航天医学、航天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推广。依托中国航天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强与航天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大航天技术民用项目合作开发力度,大力研发基于航天特色的营养保健、美妆护肤、居家生活、军工科技、太空家园馆等系列产品。从星船技术、宇航器材到老百姓的餐桌厨房,航天技术转化成果已飞入千家万户,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航天高品质产品会走进百姓家庭,为服务国计民生做出重要贡献。

“921工程”航天员选拔训练系统工程主任设计师
曾任中国航天员教练员选拔工作组组长
一直从事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的预先研究,以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
究,并出版发行了航天医学专著《中医学与整体功能态》。被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装备部聘为“中国航天员等级评定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
院兼职导师。为我国“航天员选拔训练综合评价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
“国家863 计划航天领域应用专家组”生命科学责任专家
中国空间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委员会委员
从1986 年开始,一直从事航天育种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被誉为“太空育
种第一人”。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7 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个,
“七五”期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中国科学先进工作者。

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中国营养学会、北京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北京市食品学会会员
我国最早从事航天营养食品研究的专家之一
长期从事营养学、免疫学及发酵食品的研究工作,担任航天营养食品及航天
员健康保障系统的课题研究,并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工
程”第10号课题负责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功能饮液。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中医教研室主任
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国家级教育高研班的理论授课及临床教学任务。科研成
果有:“消渴饮对胰岛功能的研究”、“益气活血汤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医
学专著有:《头痛论治》、《血管保健与健康同行》等。

庞 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生物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
1999-2001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1-2002 年,日本农林水产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2-2009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2009 年担任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主任。

东方红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东方红宇航员保健功能研究室主任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
研究蛋白质分离分析,2008-2009年马德里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分子生
物学;科研成果包括中英文论文6篇。就职于东方红公司后,科研成果包括
发明专利2项,发表中英文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