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0日,一种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细胞与基因工程研究室培育的特殊Saccharomyces酵母菌株(中文名:科植一号),搭乘我国"尖兵一号乙"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开始了其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15天后,当卫星返回地面,研究者们发现,原来的Saccharomyces酵母菌株经过太空洗礼后,发生了变异:
“科植一号”和“东方红一号” 上天前后两种菌株显微镜观察比较
两种菌株扫描电镜观察比较
① 菌体体积变得粗大;
② 生长速度加快;
③ 表面绒毛明显增多,由于这些绒毛是细胞表面酶的附着位置,说明变异后物质进入细胞的通道增加;
④ 分解钙、锌等无机物的能力提高,与搭载前相比,其转化无机钙的能力提高15-20%。(摘自《863-2课题验收证书》)
研究者们又历时一年多,对变异后的Saccharomyces菌株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离和复杂的遗传学处理,并经过七十多代的自然发酵培育,成功获取了一株性状优异、功能高效的太空生物菌株,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利用“东方红一号”菌株的多种综合特性,研究者们历时数年,经过反复的配方改良,终于研制出以太空搭载“东方红一号”酵母菌株发酵液、多种中草药及营养元素配伍而成的多功能口服液。